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種因 多種致病因素引起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而導致患者出現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
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又稱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由于胰島素抵抗的背景下β細胞功能障礙,常伴隨胰島素分泌的逐漸減少。胰島素的低敏感促使葡萄糖在肝中產生增加,肌肉和脂肪組織中吸收減少,引發高血糖癥。β細胞功能缺陷影響了胰島素敏感組織之間的反饋調節,造成葡萄糖穩態失衡。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以上,其病因多樣,致病機制尚不明確。
傳統的醫療干預方法不能令人滿意
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式主要為口服降糖藥物、外源性胰島素補充。
外源性胰島素補充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療。依賴外源性胰島素長期性注射的治療方式會發生耐藥性和急性低血糖的風險,對已經出現了廣泛耐藥性2型重度患者可通過胰島移植治療。對存在嚴重并發癥導致器官功能損傷如糖尿病腎病腎 衰竭者,需通過透析及胰一腎聯合移植治療。
干細胞對糖尿病的5大機制:
1、干細胞的自我更新特性保證其來源可大量擴增;
2、干細胞的分化再生提示可分化為胰島β細胞,替代受損細胞;
3、干細胞的分泌細胞因子調節胰島微環境,改善胰島抵抗;
4、干細胞的免疫調節可減輕胰島炎癥反應,提高胰島β細胞功能;
5、干細胞的旁分泌機制可激活機體自身的組織修復能力。
干細胞療法為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 bone marrow-derived hymal stem ; cells, BM-MSCs)移植排斥反應較弱,具有免疫調節及抗炎作用,在自身免疫病治療中有著重要地位,因此可能對于1型糖尿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干細胞移植誘導(BMSCs)轉化為(IPCs)細胞機理
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的動物模型中,采用(BMSCs)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化為胰島細胞或胰導管細胞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血糖。
Xie 等成功將人BM-MSCs誘導分化為IPCs, 這些IPCs表達了與胰島β細胞發育及功能相關的多個 基因,包括Glut2、 PAX6、巢蛋白、PDX1, NGN3、NKX6.1、ISL-1、Beta2/Neurod、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Gabr等也通過移植成熟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控制鏈脲佐菌素裸鼠的糖尿病。
臨床案例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篩選10名對三種口服抗糖尿病藥物(磺酰脲、二甲雙胍和TZD)均產生抵抗且病情持續時間達到5年的T2DM患者,通過股動脈途徑在十二指腸動脈處對其進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
研究結果
治療6個月后,胰島素需求減少了50%以上,HbA1c降低,胰高血糖素刺激的C肽水平有所改善,且沒有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表明自體骨髓源性干細胞移植有望作為改善T2DM患者 β細胞功能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總結
通過干細胞移植療法恢復胰島功能給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干細胞具有高度全能性或多能性,在體外可自我復制增值,并維持與清代細胞相同的種群特征。利用其定向誘導分化為具有產生胰島素功能的胰島分泌細胞可減輕甚至擺脫患者對胰島素的長期依賴。
行業進展
查詢有關干細胞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臨床實驗信息約為76項,在中國、印度、美國等國家已進入1期/2期臨床實驗階段,表1列舉了幾項代表性的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相關臨床研究項目
糖尿病現階段治療治療仍然受到終身服藥和低血糖癥風險的限制,近年來隨著干細胞逐漸被用于多種重大疾病的臨床治療,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研究也取得較大成果。